说是一个主体的对象化活动,一说就分出来白昼与黑夜,而中国的默运造化就很不同,一阴一阳之谓道,宇宙万有皆从气的运化中来,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。
总之,可以说一路有贵人相助。另外的幸运是,论文写作期间,在杜维明先生的帮助下,我获得了到哈佛东亚系进修的机会。
更特别的是,这笔经费既不用报销,也不需要课题进展报告。论文原题《〈齐物论〉及其影响——从〈庄子〉到魏晋玄学》,共写九章,满足答辩要求,但不是计划的全部。就我的学思生涯而言,这本书是我的新起点。一是给还愿意在教书岗位上苦苦支撑的年轻人一点鼓励。幸运的话,书与作者会漂流在同一河道上,且书更有机会漂流得更远。
冯老师如家长般对待学生,但只是宽厚,没有苛严结果是,受杜先生的影响,我逐渐产生对儒学的热情。北宋初年,天台宗僧人智圆给自己起了一个号,这个号就是中庸子,用中庸作为他自己的号。
[22]熊道琛:《钟祥县志》卷21,民国26年版,第8页。另外,在《孔丛子》里面还记录了鲁穆公与子思的一个对话,鲁穆公问子思,说你的书里面记了很多夫子之言,就是孔夫子之言,有些人认为这其实是你自己的话,或者以谓子之辞。这种思想在《尚书》里面,也把它上升为一种德行,就是说中不仅是道,而且也是德。这种理解超过了当时一般人主要是从诚明论理解《中庸》,他是从境界的方面去理解。
今天讲《中庸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,应该说,到了宋代,《中庸》终于达到了它在中国文化里面最高的地位和影响。[21](元)脱脱等著:《宋史》第37、38册,卷四百三十一,北京:中华书局,1977年版,第12799页。
如果跟这个时代的思潮关联起来看,他对《中庸》的理解,可能受到道家、玄学思想的影响。那么这个道统之传是什么?他说尧之允执厥中,舜之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既然不像是孔子的话,这个作品的作者应该就不是子思。收起来,它就是一理,就是《中庸》首章所讲的原理。
所以在这里面,朱熹就提出道统之传的概念,把《中庸》这本书的写作放在道统传承中予以解释肯定。[19]《中庸解第三》,第626页。以上记述表明,《中庸》的作者应该是子思。中这个概念应该说在早期,它主要的意义就是中正。
更重要的就是59岁,他把《中庸章句》、《中庸或问》正式拿出来了。可见,《尚书》里面所讲的执中,虽然也包含了中正之道的意义,但是它更具体地表达了无偏无倚这样一种中的思想。
他曾经写过一篇自传体文章《中庸子传》,他说自己曾砥砺言行,以庶乎中庸,虑造次颠沛忽忘之,因以中庸自号[14]。但是他信佛,主要是在晚年。
那么执两用中,当然就有用中的概念出现了。因为他在历史上影响大,特别是他跟佛教有很特殊的关系,《中庸讲疏》可以说表达了梁武帝萧衍寻求儒佛会通的一个方式。所以这些在《周易》里面的内容中,我们看到对中行、中正、中道这些概念的重视。其次,佛老与《中庸》。后来他中年置博士,也还是非常重视儒学的。《观》卦彖辞说中正以观天下,《豫》卦小象辞说以中正也,都强调中正。
这种关注应该说跟佛教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。第三,道学之《中庸》,就是理学家的《中庸》。
宋代统治者也极为重视《中庸》,他们从为政方向认识《中庸》,意在阐扬其中的治国理政思想。[27](宋)朱熹:《大学中庸章句》,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13年版,第21页。
《夬》卦九五爻辞讲中行,无咎,如果你能够中行的话,就不会有什么灾祸。汉唐时期的《中庸》学 这一时期,我们先谈一下经学与《中庸》。
执中是从尧舜禹到汤,都已经非常重视的一个观念。《论语·尧曰》、《尚书·尧典》那几篇里面都讲了这个,就是尧传给舜,舜传给禹,都讲这个允执厥中。《礼记》立在学官,这个是西汉时代所没有的,东汉时代也没有,到了魏文帝的时候开始有。明清的中庸学可以说是宋元的延长,由于时间的限制,就不具体讲了。
但是朝中不能没有君主,大臣就得把他赎出来,用很多的钱去赎他,这个钱就归了佛教。那么与中道、中正的观念相连接,还出现一些类似的观念,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像中行。
如果以晚清作为截止的一个节点,那么最后一个就是康有为的《中庸解》。从太宗到仁宗这个时代,从智圆到契嵩,与这些佛教大德在推进《中庸》影响的同时,在政治的层面,也出现了一股推动的力量。
《尧曰》篇记述了允执其中,这与《尚书》可以呼应。可是由于郑玄注了《礼记》,而且注得非常好,这就使《礼记》的影响变大了。
二程的理解,后来被朱熹概括为三句话。他还给仁宗皇帝写信,结合《中庸》来讲道理,他说《中庸》讲自诚明谓之性,是讲人生下来,本来是有这种天生就有的诚明之性,但及其染之,遂成人也,物也,乃与圣人者差异[17],圣人与其他人其实都是天生就有这个诚明之性的,但是圣人能够保持,一般人不能保持,会受到俗世的染污,这样就跟圣人拉开距离了。所以他中年以前,对儒学、经学、儒术,非常重视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的作者,他看到的是有两篇的《中庸》,所以他就著录《中庸说》二篇。
在汉代以后的经学里,多把皇极解释为大中,皇是大,极是中。《中庸》的思想内容比较特殊,与其他各篇不一样。
这也可以说发展了不偏不倚的思想。李翱不仅在《复性书》中贯彻发挥了中庸思想,他还专门写过《中庸疏》一卷。
在《中庸解》,他还提出一个重要思想,认为《中庸》虽然在《礼记》里面,可是这部书不是讲礼的。但是在《尚书》里面讲的中,它更强调中正不偏。